“出名要趁早” ,張愛玲的五字箴言恐怕道出了眼下娛樂界不少人的心聲。尤其是在如今的中國模特界,沒有最早,只有更早。
“出名要趁早” ,張愛玲的五字箴言恐怕道出了眼下娛樂界不少人的心聲。尤其是在如今的中國模特界,沒有最早,只有更早。就拿剛剛閉幕的第23屆世界模特小姐大賽來說,當一些不到10歲或10歲剛出頭的女孩被刻意強調(diào)性別特征,表演不符合她們年齡特征的成熟女性的性感和魅惑時,人們不禁要質(zhì)疑,模特雖說是個“青春活” ,但這種十分容易誤導兒童過早或過度成人化的所謂選美,又將傳遞給社會怎樣的“美”感和價值觀?
稚氣未脫的模特選手們
其實細數(shù)一下,近年來兒童過于成人化的現(xiàn)象在娛樂界還真是不在少數(shù)。做客湖南衛(wèi)視《天天向上》的小明星葉子淳在舞臺上擠眉弄眼,談起人生規(guī)劃就是當個明星玩玩;陽朔男孩潘成豪《中國達人秀》中模仿杰克遜,讓評委驚呆;童年真人秀中,眾小朋友唱起了諸如“我愛你,愛著你,就像老鼠愛大米……”“你是我的情人,像玫瑰花一樣的情人……”之類的“肉麻”情歌,看臺上的家長同學們紛紛報以熱烈掌聲,不知那掌聲是贊許,是鼓勵,抑或是自我消遣?當孩子們整天哼著“情”與“愛”度日,他們拱手相讓的不僅僅是童歌的地盤,真正的童趣也將所剩無幾。
伴隨全民娛樂時代的到來,所有嚴肅的話題都呈現(xiàn)為娛樂的外殼。甚至兒童的成人化,也成為一股不可逆轉(zhuǎn)的潮流。尤其在電視傳媒的挾裹助威下,讓這種“我癲故我在”的眾聲喧嘩愈加響亮躁動。正如美國著名傳播學家尼爾·波茲曼在《童年的消逝》中預見性地提出,電視媒介模糊了兒童與成年之間的界限,童年已經(jīng)從電視傳媒上消失了。于是乎,兒童變成了人們娛樂的對象,童年本色在娛樂中漸行漸遠。為了追求收視率,吸引受眾關注,迎合市場需求,節(jié)目制作者刻意突出兒童和平時人們熟知的形象的巨大反差,以陌生化來吸引眼球,給觀眾更勁爆的視覺刺激。兒童選手的成人化表現(xiàn)正好和觀眾獵奇心理及節(jié)目需要不謀而合。正是在這樣的邏輯之下,不合年齡的穿著打扮、才藝表演、談吐行為成為兒童參加節(jié)目的娛樂看點。
怎樣對待孩童,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體現(xiàn)。將孩子打扮成成人手中的娛樂玩具,無疑既不文明,更不健康。盡管,在成人的娛樂世界里,孩子比較容易出名,會獲得更多贊許,但從其產(chǎn)生的社會影響來看,選秀節(jié)目中的競爭,讓孩子承受了不應該屬于他們這個年紀的壓力。選秀節(jié)目的淘汰標準,也使孩子對成功的定義相對狹窄,僅把榮譽和功利結(jié)合起來,使兒童對于人生價值的評判標準更局限于外在裝飾,這都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負面影響。當然,真人秀節(jié)目并非完全排斥兒童的參與,只是應當確保正確的參與形式和評價標準,越不符合兒童身份年齡的表演內(nèi)容,越是能得到肯定和追捧這一“標準”應該被終止。兒童不是任人娛樂的玩偶,兒童特有的童趣也不是娛樂工具,對孩子的尊重是社會的責任。當孩子不再天真,不再有童趣,這個社會失去的恐怕不僅僅是天真和童趣?
AFIA模特認證體系是針對亞洲模特的骨骼條件,結(jié)合國際時尚領域職業(yè)模特的規(guī)范和慣例,在亞洲地區(qū)執(zhí)行的職業(yè)模特資質(zhì)分級檢定...... 詳情